守不住燃油車,攻不入新能源,一汽奔騰只有失敗的命運了?
快車報 | 2024-08-20
23712
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很多車企,有人在油車時代叱咤風云,到了新能源時代則是步履維艱;有人在油車時代跌腳絆手,到了新能源時代則大放光芒。
當然,也有車企不管是在油車還是新能源時代,他仿佛都沒有什么存在感,不管是油車還是電車,都沒有代表車型能夠存在于人民心中的記憶點。今天就來聊聊這種車企——一汽奔騰。
一汽奔騰仿佛是一家一直身處邊緣地位的車企,不管是油車還是電車,它從來沒有一款能夠深入人心的優秀車型,甚至于我腦子很想抓住這個品牌有什么獨特的文化和標簽時,一下子也感覺對它陌生得很。
不過有意思的是,我在網上搜集資料時,發現一汽奔騰在上半年的銷量表現其實還挺不錯,1-6月銷量61279臺,創九年來同期最高水平,同比增長7.4%,乍看之下,奔騰似乎也有不錯的增長勢頭。不過,銷量上漲的背后,似乎并非是車型產品力的崛起。
事實上,由于新能源車型的缺失、產品更新緩慢導致競爭力進一步下跌,一汽奔騰現如今不得不采取以價換量的措施,例如目前一汽奔騰車型當中的銷量大頭——奔騰B70,官方指導價為10.59-14.49萬元,目前普遍有著3-4萬元的優惠,10萬級的車型能給到3-4萬元優惠,意味著目前已經是7折起步的優惠力度進行銷售了。
但即便如此,對于奔騰來說,降價只能解決燃眉之急,無法提供持續增長的動力,因為奔騰品牌旗下產品更新的速度,實在是太慢了,哪怕就是奔騰B70這款銷量大頭的產品,產品力本身也是乏善可陳。按照當下中國車市的內卷力度,如果一昧只降價而不增強自身產品力,那么遲早也會有被淘汰的一天。
但奔騰的問題又在于,其本身的技術體系實在太單薄了。
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奔騰這個品牌是怎么起步的嗎?2006年,奔騰品牌誕生后推出的首款車型就是奔騰B70,不得不承認,當時那輛奔騰B70一上市就獲得了非常高的市場熱度,在操控性能和質量穩定性方面,以2006年的標準來看,已經可以說是不能再挑剔了,畢竟,當時的B70實則是馬自達6的換殼車型。有著一汽馬自達提供的技術,一汽奔騰自然也能發展順利。
但是,雖然有一汽馬自達的技術支援,幫助奔騰品牌迅速打開局面,但奔騰本身對技術的研發并沒有多大投入,這也是當時不少依托合資車企發展起來的車企通病。
而時至今日,馬自達在中國市場早已式微,就連馬自達自己,現在都要依靠長安汽車的技術支持發展新能源車型,說難聽一點,馬自達在國內已經自顧不暇了,哪里還顧得上奔騰,并且一汽馬自達也已經解散數年,奔騰可以說是失去了自己的技術資源。而一汽集團這邊,為了打造紅旗品牌,幾乎匯集了整個集團的心血,人員、技術、資源通通都集中到紅旗品牌當中,奔騰短短幾年間仿佛失去了所有支持,最終導致產品更新緩慢,品牌得不到更新。
當然了,新能源時代了,就算狠點心拋棄過往,基于新能源汽車重新開始,其實也是一條能走得通的路線,雖說缺乏技術積累讓奔騰無法發展混合動力車型,那純電車型總是可以走的吧?但遺憾的是,即便是新能源車型,一汽奔騰的發展也同樣失意。
當前,一汽奔騰旗下共有三款新能源車型,分別為奔騰E01、奔騰NAT、以及奔騰小馬。其中銷量占比最高的是奔騰NAT,一款專為網約車市場打造的純電車型。今年1-7月份,總共賣出了8569輛,成績一般,但已經是奔騰旗下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型,但遺憾的是,奔騰NAT始終無法脫離網約車市場生存。
至于那輛奔騰E01,其實完全沒有談起的必要,2020年9月上市,四年時間都沒有改款,今年1-7月份,它總共賣出去...1輛!車型其實已經是名存實亡的階段了。畢竟這車起售價19.68萬元,純電續航只有450km(NEDC標準),不僅沒有智駕功能,智能座艙方面也拉垮,這么原始的電車還能賣到近20萬元起步,已經點明了它沒有銷量的原因了。
另一輛奔騰小馬,今年5月底上市,官方宣稱上市以來訂單量已經突破2萬輛,但從銷量表現來看,這個訂單的數據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,畢竟上市三個月,銷量總共才5406輛,以奔騰小馬這輛從發布到上市足足籌備了一年的車型,產能應當不會成為制約因素,那么為何實際銷量與公布的訂單量相差甚遠?恐怕只有廠家才知道了。此外,8月1日,奔騰小馬再推出一款新版本車型,采用削減配置的手法將入門價格進一步壓縮到2.49萬元,在如此短的時間就推出售價更低的版本,這怎么看也不像是訂單消化不完的樣子。
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發展了這么多年,國家的補貼政策也是一退再退,曾經被大眾不看好的蔚來、理想、零跑等新勢力企業都已經成長為新能源市場中的中堅力量,而作為老牌車企的一汽奔騰,至今還沒能找到入場的節奏,在競爭已經如此激烈的當下,想要進場困難更是難上加難了。而守不住燃油車,攻不入新能源的一汽奔騰,長此以往,未來恐怕終究難逃破碎離場的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