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滲透率50%,中國車市進入諾基亞時刻?
百姓評車 | 09-29
20864
日前,哪吒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方運舟表示,新能源汽車已至新舊更迭的"諾基亞時刻"。
最新數據顯示,2024年7月和8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連續兩個月超過50%,購置新能源汽車的車主數量首次超過了燃油車車主數量。
7月,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172.9萬輛;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87.9萬輛,在乘用車市場零售滲透率高達50.84%,正式超越燃油車。
不得不說,這是中國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件。
從大趨勢看,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用了三四年的時間,已經從5%到了50%,規模效應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。所以,不只是方運舟,還有諸多業內人士都提出了“諾基亞時刻”這樣的說法。
關于諾基亞,大家都很了解。功能機時代毫無爭議的霸主,但是在智能機到來之后,卻光速隕落,身體力行地在商業史上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。
的確,現在中國車市由于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,燃油車衰敗的速度看起來頗有些當年諾基亞的影子。站在新能源車企的角度,整體燃油車市確實沒有跟上發展步伐,在智能配置、技術研發、產品迭代方面全面落后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。
但是,這不意味著傳統汽車就要束手就擒,眼睜睜看著新興的新能源品牌從自己的身邊呼嘯而過,相反,它們也在積極尋找機會,試圖搭上轉型的快車道。于是,我們看到大眾和小鵬全面展開技術合作,Stellantis和零跑成立新公司,聯合銷售新能源汽車,豐田也一直在下功夫研發固態電池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新能源車企大聊“諾基亞時刻”,很有些一廂情愿的意味。未來,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,傳統車企在進化,產品之間的差距也在縮小。
當然,這不是說所有的傳統車企都能轉型成功,這就好像新勢力品牌中也有干倒閉的。無論是哪個陣營哪個品牌,最終看的還是誰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。
巨頭沒有放棄目標
傳統車企一直在尋求轉型,歐美日的車企巨頭此前也都公布了電動轉型的遠景目標。
大眾集團的目標是到2030年提供超過30款純電動汽車,并在2026年推出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平臺(CMP);豐田在2023年年中決策,計劃到2026年每年銷售150萬輛電動汽車,并在2030年達到350萬輛;奔馳也制定了2025年力爭將電動車(包括EV及PHEV車型)銷量占比提升至50%的目標,奔馳還計劃在2030年前,面向條件允許的市場做好全面純電動的準備;此前,寶馬透露,截至2025年底在全球范圍內交付200萬輛純電動車,到2030實現純電動車占比50%;奧迪發布的2025電動計劃中,其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30款電動車,占銷量總體的40%。
事實證明,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,總會有反復和波折。這些巨頭因為外界原因,放棄了短期目標,比如沃爾沃已經放棄到2030年僅銷售純電動汽車的目標;奔馳年初宣布將放棄全電動車計劃,表示將不再堅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;豐田最近宣布削減其2026年的電動車生產目標,將原計劃的年產150萬輛調整至100萬輛;通用下調了對電動汽車計劃的預期,稱該公司不會在2025年售出100萬輛插電式汽車。
盡管,各個汽車集團改變了電動化轉向的目標,但是,這并不是說它們要放棄電動化。特別是大眾已為電氣化轉型上投入了巨額資金。根據規劃,到2024年,大眾汽車品牌將在未來技術研發上投入190億歐元,電動汽車專屬的投資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10億歐。
除此之外,大眾還和小鵬汽車進行了合作。大眾與小鵬合作的車型可能在2025年就推出,“有望比原計劃提前1年推向市場”;雙方合作合開發的電子電氣架構還將集成至上汽大眾、一汽-大眾共同開發的CMP平臺,并面向緊湊級入門市場開發四款純電車型。
也就是說,各家仍在明里暗里地發力,都試圖在新能源領域保證能夠跟上中國同行的步伐。
合資車企不是諾基亞
盡管如此,傳統巨頭依舊壓力巨大。特別是它們在國內的合資汽車,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每況愈下。數據顯示,2020年至2023年,日系車在華市占率由24.1%到22.6%,再到17.0%,下滑趨勢十分明顯。最近的7月,日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2.9%,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。與此同時,在合資品牌陣營中,德系車與美系車品牌,也都出現下滑局面。
應該說,合資品牌在中國的這場新能源風暴中,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。客觀地說,合資品牌的敗退是正常的。因為它們并沒有像新勢力品牌那樣率先實現搶灘登陸,在純電車領域又是創新,又是研發,忍受著巨額虧損,硬生生開辟出新的天地。
想想也是,合資品牌在燃油車時代,要產品陣容,經典車型比比皆是;要品牌影響力,一家幾代人都是擁躉;要市場口碑,日系省油,德系耐造,美系肌肉的標簽在廣大消費者中口耳相傳;要市場銷量,各家品牌在都有一款到兩款的熱銷車型,像大眾、豐田這樣的超級選手甚至能做到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一款爆款,最起碼做到月銷萬輛的水平,像緊湊級和中級市場,爆款車型要是一個月買不到2萬輛,都不好意思出門。
合資品牌已經過上了好日子,當然不會苦哈哈地忍受著各方股東的質疑,去做什么新能源研發。即使是未雨綢繆,為未來做儲備,那也是國際巨頭的事。
而巨頭們因為遠離中國市場,對本土市場不夠敏感,再加上大公司病的存在,在硬軟件方面全落后中國新能源同行,也在情理之中。
也正因為如此,國際巨頭才會給合資公司更多的放權,比如豐田汽車成立了豐田研發中心(中國)有限公司(TMEC),建立全新的研發體制,更多產品將由中國的工程師進行研發和制造,以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;大眾在放權方面做得更加到位。比如上汽大眾主導多款奧迪新車型和動力系統的研發。再比如上汽大眾還引入本地供應商來實現燃油車的升級。途觀L PRO和帕薩特PRO,就搭載了大疆車載提供的智駕系統。一汽-大眾也有類似的操作。
而在之前,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事情。
也就是說,合資品牌通過更靈活、更有效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產品實力。況且燃油車還有著目前電動車型難以企及的產品實用性,以及更廣泛的場景應用。
因此,如果把燃油車和諾基亞做簡單的對比,顯然是有失偏頗的。我們應該用更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傳統車企的發展,而不是單純的情緒輸出。
百姓評車
燃油車有自己的優勢所在,而電動車目前又存在著相當的短板。兩者如果一定要比出個高低輸贏,這是貌似對立的傳統車企和新能源車企的高層之間在做的事情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則不存在這樣的考慮。誰好用就選誰,這才是根本。
就好像電動車是未來發展方向,這肯定沒錯,但是這幾年插混和增程這樣的過渡產品卻能夠大行其道,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。因為插混和增程車型的用車體驗明顯更好。
這也給燃油車提供了一個喘息和追趕的機會。所以,拿諾基亞來給今天的車市做注腳,其實并不準確。你覺得呢?